玉米市场迎新价格承压 燃料乙醇或破解库存“堰塞湖”
  进入9月,我国从南到北,玉米市场进入“迎新”敏感期:南方春玉米上市接近尾声,北方主产区早熟玉米零星上市,距离新玉米批量上市时间越来越近。在玉米取消“临储政策”,全面迈进市场化的第一年,玉米价格走势并不乐观,有关专家指出,目前迫切需要通过增加市场消费,如增加燃料乙醇消费,来化解市场所面临的“堰塞湖”式的玉米库存和价格下行压力。

  玉米库存现堰塞湖

  2016年,国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,调减“镰刀弯”地区玉米种植面积,我国玉米播种面积预计为5.47亿亩,同比下降2500万亩;总产量预计为2.19亿吨,尽管比2015年下降558万吨,但仍为历史第二高产量。

  随着秋粮批量上市步伐加快,加之国储粮加量投放市场的双重压力,玉米市场现货价格跌势已然开启。从期货市场来看,美国农业部预计今年玉米单产为174.4蒲式耳/英亩,虽低于预期水平,但仍然是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的预期,期货价格也有承压之势。

  据布瑞克统计,截至8月23日,我国玉米库存约有2.6亿吨,这种“堰塞湖”式的库存量给国内玉米市场带来巨大的下行压力,并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,每吨玉米每年库存成本高达250元左右,按此计算,目前2.6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就高达650亿元。因此,促改革、去库存形势依然严峻。

  深加工发展需求迫切

  面对玉米去库存的巨大压力,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就显得更加迫切。

  近日国家粮食局发出通知,要求提早谋划、综合施策,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,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。开拓新的消费点、扩大可持续的消费空间,是更可持续的做法。

  中国玉米网总经理王宝全认为,未来通过深加工行业增加对玉米需求可能体现在,国家增加燃料乙醇产能,并允许使用玉米生产,目前来看,燃料乙醇的需求还有增长空间。据了解,扩大玉米消费有两种途径,一是出口,二是增加内需。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,不大幅降价出口没有市场。增加内需,饲料消费受终端需求影响,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;扩大深加工消费量,由于当前我国玉米深加工的淀粉、酒精、柠檬酸、赖氨酸等产能严重过剩,开工率不足,下游市场需求接近饱和,这些产品很难大幅增加玉米消费量;燃料乙醇具有市场空间大、去库存时间快、经济可行、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等优点,将成为当前大量转化玉米最有效的途径。

  国内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化,使得燃料乙醇生产成本大幅下降,燃料乙醇企业不再单纯依靠政府补贴,可以实现企业的初步良性运转,这对燃料乙醇行业良性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。

  适时启动安全调节阀

  在美国,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,玉米是美国最典型的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农产品。美国2014/2015年度玉米产量达到3.5亿吨左右,而库存仅为4500万吨,其中约有1.2亿吨的玉米转化为燃料乙醇。消费的稳定保障了库存的合理、生产稳定和农民利益,形成了良性循环。

  其实,当出现粮食丰产、库存有余时大力发展和鼓励使用燃料乙醇,有助实现产需平衡。当出现灾害年份或非常因素导致粮食短缺时,由于燃料乙醇实行的核准生产及国家指令性计划这一管控办法,可适当减少燃料乙醇。因此,燃料乙醇是粮食生产的推进器和安全的调节阀。